说起农业作物生产,自然就离不开施肥管理,不管是传统农业,还是绿色生产,都与肥料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来说,虽然肥料技术已经得到了长远的进步,而且市场上各种新型的优质肥料也层出不穷,帮助了农民很多。但肥料把控确实很难,很多人也掌握不了其中的要点,从而出现作物肥害,而事实上肥害远比药害要可怕的多。
那么作物在施肥时需要注意什么才能避免肥害?若遇肥害又该如何处理?
作物施肥注意事项
1、撒肥最不容易产生肥害
采用撒施肥料的方式是最不易产生肥害的,但在撒施尿素的时候千万要注意不能和根系以及主干等部位进行接触。因为尿素很容易伤根,所以在全园撒施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量,可以挑选大雨后或者小雨前,每亩每次5-10斤就可以了,千万不能过多。
另外,在复合肥的使用上,则要根据作物的具体时期来定,通常每亩每次可以用50斤左右。而对于有机肥,也可以采用撒施的方法,但由于有机肥见效慢,可以跟着雨水缓慢释放营养到土壤里。
2、水肥和叶面肥
水肥和叶面肥是最容易出现肥害的两大施肥时期,因此在撒施水肥和叶面肥时一定要额外注意。尤其在果实转色成熟期或者其他敏感期,如柑橘的果实敏感期,应尽量降低肥料的使用浓度或者不用。
另外,使用磷酸二氢钾、硫酸镁、尿素等肥料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控制浓度,千万不要超过0.1-0.3%。如果是混配多种肥料的话,总的盐分浓度最好也不要超过0.7%。
肥害的处理方法
1、及时清除肥料,尽快把聚集在根部的对于肥料清除掉,避免伤根。
2、淋水浇水,想办法将肥料浓度冲淡。
3、如果遇到氮肥肥害,可以以撒施石灰粉将氮转换成氨气挥发掉,然后晒根1-2天等到树体稳定之后,清掉腐烂的根系。
4、培上新鲜的泥土,并淋一些腐殖酸促发新根,有利于预防和防治肥害。
总的来说,肥害不是病,但却最“要命”,花钱买肥料,钱花了还把作物伤了,相信谁都不愿意看到这一现象出现。因此建议农民朋友们一定要严格遵守肥料使用准则,不要为了追求利益,而过分施肥,更不能肆意加大浓度。
作物施肥的16个误区!别再犯错
近年来广大的农民朋友在土地耕作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在施肥方面,存在较多误区,容易出现施肥不当的现象,造成施肥后肥效差、见效慢,甚至造成植株死亡。因此,在施肥过程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误区一:施肥时越靠近植株茎部,肥料越易被吸收
这是在农村中存在较多的现象,这种施肥方法存在较大的危害。因为植物吸收营养成分的部分是在根毛区,植物茎及根(根毛区除外)吸收营养成分很少或不吸收,施肥时赿靠近植株茎部(幼苗期除外),肥料离植株营养吸收部位赿远,因此赿不容易被吸收,如果施肥过多,浓度过大,则容易出现“烧苗”现象的发生。因此,施肥时应根据植株的地上部生长情况及地下部根系生长情况确定施肥位置,确保施肥效果。
误区二:农作物出现缺肥现象后,再施肥
肥料施入后,在水田需要3-5天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在旱地一般需要5-7天后才能被吸收利用,因此农作物出现缺肥现象后再施肥,则会造成作物缺肥时间加长,造成减产,所以,施肥工作应根据农作物需肥特性进行,水田提前5-7天施肥,旱地提前8-10天施肥。同时,农作物的养分吸收也与光、温、水、施肥方法(如干施、淋施、根外追肥等)有关。
光照强、温度高、水分足则加快作物养分的吸收,相反,则吸收放缓,根外追肥因养分直接被叶片吸收,所以见效快,可迟施,但浓度要低,以防损伤叶片,淋施可使肥料直接渗入植株根部,见效较快,也可适当迟施,干施肥效慢,应早施。
误区三:只要农作物营养生长好,就能获得高产
农作物的生长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二个阶段(叶菜类、肉茎类作物除外)。生长前期施足氮肥,能促进营养生长,但如果在生殖生长期偏施氮肥,则会造成作物贪青,影响生殖生长,阻碍营养物质的转化,反而使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A:营养生长是指植物的根是由种子胚根长成的。种子萌发时,胚根的分生组织细胞分裂、生长,使根不断增长,其中生长最快的是根的伸长区。植物的茎和叶是由种子的胚芽长成的。胚芽顶端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长成茎。与此同时,部分细胞分化成幼叶,幼叶生长成植物的叶。双子叶植物的茎有形成层。形成层细胞分裂、长大,使茎逐渐加粗。
B:生殖生长是当植物生长到一定时期以后,便开始分化形成花芽,以后开花、授粉、受精、结果(实),形成种子。植物的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还有些植物是不开花直接结果的,但这仍然不违背植物的生长规律。人类生殖生长的过程经历从胎孕、发育、成长、衰老乃至死亡的过程,这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
因此应根据作物生长情况进行施肥,前期以氮肥为主,促营养生长,中后期以氮、磷、钾以及其他元素配合施用,以促进生殖生长,提高产量。
误区四:只要施足肥料,就能获得高产
各种作物全生育期以及不同生育时期所需养分种类及数量均有所不同。如果施肥时不根据作物的需肥特性进行施肥
一是使作物出现缺素症、抗逆性以及抗病性下降,造成产量降低、品质下降
二是使部分作物需要量少或基本不吸收的养分残留或流失,造成肥料浪费。因此,应根据植株的生长特性决定施肥的种类和数量,充分发挥肥效。
误区五:只要施入肥料,就会有肥效
施肥的肥效与土壤特性、作物养分吸收特点、肥料养分释放特性以及水、气、热等诸多条件有关,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则极易造成养分流失、缺肥等现象的发生。
A:沙质土肥效快,但流失也快,因此,应根据少施、多次施的原则进行
B:粘壤土肥效慢,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
C:钾肥易溶性好,但流失也快,因此,应根据作物的需钾特性及时施肥,有机肥、磷肥肥效慢,流失也少,应早施,碳铵挥发性强,可与有机肥或磷肥堆沤1-2天后施肥,可减少养分的散失。
误区六:只注重施肥数量,不注重养分含量
现在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复合肥,因单位价格较低,在农村应用较为广泛。这些复合肥普遍存在有效成分含量低或三大元素中某种元素含量很低或根本不含的现象,但农民对这些情况重视不够,仍延续高含量复合肥的施肥习惯,结果施入的氮、磷、钾不足,造成作物缺肥、缺素症的发生,影响产量和质量。因此,在使用这些复合肥时,应充分了解这些复合肥氮、磷、钾的含量,并根据各种作物需肥特性,配合使用氮、磷、钾等单元素肥,确保作物正常生长。
误区七:施肥越多,效益越高
根据报酬递减原理,当施肥达到一定数量后,投入产出比下降,效益下降。如果施肥过多,则会造成减产。因此,应根据作物全生育期的需肥特性、土壤肥力、作物的种植密度等,以供给充足但不浪费的原则,找出最佳施肥方案进行施肥,充分发挥肥效,增加经济效益。
误区八:只注重大量元素施入,不注重微量元素施入
大量元素包括:碳、氢、氧、氮、磷、钾
中量元素包括:钙、镁、硫
微量元素包括:硼、锌、铁、铜、锰、钼、氯、捏
网上很流行的顺口溜:无氮不长枝、无磷难成花、无钾难上色、无硼难坐果、缺锌嫩叶小、缺铁新叶黄、缺镁老叶亡、缺钙黑点多、无光不结果、无水不长树
说的就是每个元素各司其职,不能缺少,缺少了某一个都会造成整个生长期的障碍。
大量元素是作物赖以生长的基本元素,但有些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生长时期对某种微量元素需要量较多或土壤缺乏微量元素,如果不增施微量元素,则会造成植株畸形、落花落果、产品产量及品质下降等。因此,在施足氮、磷、钾等大量元素的同时,必须针对作物的需肥特性及土壤养分构成情况,配合施用铁、锰、锌、硼等多种微量元素,以保证作物的正常生长。
误区九:只施底肥,不追肥
当下很多用户怕麻烦,施了基肥以后,就不再追肥,这种施肥方法是不科学的。作物在早期对养分需求较少,施足基肥后确实能够保证长时间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但即使是一些后劲比较足的肥料,其肥效持续期也是有限的,加上雨水多的地方经过雨水冲刷,很多元素肥料都被冲走了,特别对于保肥保水能力较差的土壤,不及时追肥更容易造成脱肥现象。所以,对生长期超过2 个月的作物应适当追肥,保证作物在生长旺盛期对养分的需求。
误区十:果树看花施肥
果树花多花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树势,要让果树第二年花芽分化多,坐果多,上一年就应施足肥料,特别是果后施肥非常重要,因为摘果以后果树大伤元气,这时应及时补充养分,恢复果树元气,增强果树的抵抗力,增施有机肥和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肥,依照养分归还定律进行科学施肥补充果实带走的养分,保证第二年果树的生产能力。
有些人喜欢施过冬肥,虽然有用,但不是最好的时机,因为果树吸收养分的最重要部位是在根部,入冬时,树的根系几乎处于休眠状态,吸收养分的能力很弱,果树施肥最佳时机是在摘果后落叶前。看花施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果树明显的大小年现象,这个方式不可取。
误区十一:配方一样,用量一样,效果一样
道理很简单,胖人与瘦人的主要差别不是吃的多与少的问题,而是吸收的多与少的问题。肥料也一样,同样配方同样用量由于产品本身的原因会有一个明显的养分利用率的区别,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总养分40%的复合肥产品会比其他45%养分产品的效果还要好的原因。
误区十二:价格贵=成本高
由于复合肥产品属于生产资料类,非直接消费品,所以分析成本高低的依据不是价格而是投入产出比,如果在同等用量或同等投入的情况下,哪种产品带来的效益高,产量高,哪种产品的成本就是低的。
误区十三:用了复合肥以后,别的肥就不用了
复合肥不是万能肥,不能代替所有的元素肥,有些用户认为,施用复合肥后就不用再施用其他化肥了,这是错误的。一般复合肥普遍只是含有氮磷钾元素,少量品种含有锌、硼元素,如果不注意及时补充有效的中微量营养元素,同样会对作物产量产生影响。
误区十四:肥料溶解越快越好
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就跟人一样,每天都需要,吸收量也有限,溶解的快,作物吸收不了,是浪费,所以好品质的肥料养分释放速度应该与作物对养分的需求相对应,这也是一些产品加入缓释剂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保证作物对养分的全程需要。
但个人认为加入缓释剂的化肥不宜作追肥,因为如果养分释放的速度跟不上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会出现作物早期脱肥现象。
误区十五:追肥偏施氮肥
(1)过量的氮素会与过多的碳水化合物形成蛋白质,剩下的碳水化合物用作构成细胞壁的原料,致使作物细胞壁变薄,组织柔弱,造成茎叶徒长。特别是使作物中厚角组织的强度降低,茎秆的机械坚固性不强,容易倒伏。
(2)同时作物叶片、茎秆柔弱,易感病虫害和遭受冻害,也容易贪青晚熟。不但使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下降,而且增加了肥料的投入成本。
(3)另外作物吸收过多的氮素,叶片会过于肥大,降低了作物群体的光能利用率,呼吸作用旺盛,会增加光合产物的消耗,减少干物质积累,造成减产。人们常说的“爱死人的苗子,气死人的产量”就是这个道理。
(4)很多用户在追肥时偏施碳铵、尿素等氮肥,虽然这对于作物的长势会产生明显的效果,但并不能给用户带来产量的增加,因为对作物前期生长而言,氮素很重要,但随着作物的生长,对磷钾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氮的需要反而减少,偏施氮肥只会使作物旺长。所以为了保证增产效果,应该注意追施复合肥。
误区十六:产量上不去是肥料不好
少数用户认为产量上不去是肥料的原因,其实产量上不去有很多原因,如天气、土质、施肥方法、肥料产品的配方选择、种子、农药和田间管理等,要从各个方面来考察,肥料好坏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